安徽深化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跨省通办”

2025-02-21 10:55来源:新房网

  2 月 20 日,记者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安徽积极创新协同机制,大力深化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 “跨省通办”。其中,全省相关大数据在长三角区域住房公积金提取方面的共享应用成效显著,2024 年共享次数超 4.7 万次,这一举措进一步满足了企业和居民的需求。

  搭建 “一站式” 平台,实现便捷互通

  为有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省不动产登记中心始终以企业和群众的需求为核心出发点,持续推动全省不动产登记朝着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方向建设。通过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成功打破信息壁垒,创新协同机制并优化服务标准,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安徽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长三角三省一市签订了全国首个省级 “跨省通办” 合作协议,建立起联动机制,强化顶层设计。目前,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高频业务 “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 “一网通办” 以及公积金异地购房提取等工作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安徽省不动产登记中心积极搭建 “一站式” 平台,将 “皖美登” 平台与上海 “一网通办”、江苏 “线上苏小登”、浙江 “浙里办” 实现互联互通,成功达成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 “一网通办、异地可办”。2024 年,三省一市不动产登记平台接入全国不动产登记网上一窗办事平台的 “长三角不动产登记一体化‘跨省通办’服务专区”,实现了无缝切换,为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科技赋能,提升网上办事效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安徽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不动产登记工作。指导各地升级 “互联网 + 不动产登记” 平台,广泛应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先进技术手段,有力支撑不动产登记 “全程网办”。省内多个城市开创 “智能审核” 模式,实现自动秒批,不断对跨省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省级 “皖美登” 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网办率已提升至 100%,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例如,六安市依托不动产登记 “一网通办” 平台,上线不动产登记 “云窗口”,将线下实体大厅搬至云端,线下窗口人员转变为 “云坐席”,搭建起全省不动产登记领域首家 “云端大厅”。通过云端视频连线帮办导办的形式,实现企业群众办事一次都不用跑的智慧服务,为企业群众节约成本 20 余万元。同时,升级 “互联网 + 不动产登记” 系统,归集四县三区登记系统、统一办事入口,上线 26 项高频登记业务,实现登记业务类型全覆盖,全市登记网办率大幅增长。

  全省服务大厅开通虚拟窗口,帮办代办解难题

  随着长三角跨区域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如何进一步提升 “跨省通办” 的便利度成为关键问题。

  安徽切实落实不动产登记服务举措,精心编制本省办事指南、事项,助力沪苏浙皖共同制定 “跨省通办” 办事指南、“全程网办” 事项清单、“线下帮办” 操作手册,实现高频业务全覆盖,努力打造 “跨省通办” 示范样板。

  依托国家、长三角、省数据共享平台,代理共享接口向市县开放,实现跨部门信息互通共享,为 “全程网办” 零材料提供有力支撑。将全省不动产登记数据通过信息共享应用于长三角区域住房公积金提取,2024 年共享超 4.7 万次。

  在提升服务质效方面,指导全省登记机构持续压缩不动产登记时限,实现一般登记事项 3 个工作日内办结,涉企转移登记 0.5 个工作日办结。同时,创新开展 “交地(房)即交证”“交房即办证”“验收即拿证” 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此外,协调上海市有关部门,为全省 94 个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开通虚拟窗口账号,设立长三角 “一网通办” 远程虚拟专窗。本地工作人员通过 “屏对屏”“面对面” 的方式提供全方位的帮办服务,有效解决了异地事项办理距离远、不会办、不好办的难题。如淮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无锡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协同联动,依托 “长三角一网通办虚拟窗口”,通过异地发起、属地协同模式,半小时内就顺利办结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业务,实现 “一次不用跑” ,大大节省了企业群众异地办证成本。

  安徽省在深化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 “跨省通办” 方面的种种努力,不仅提升了服务水平,也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为企业和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免责声明:本页面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无偿服务;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和借鉴,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购房者参考本站信息,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当政府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我们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本网站均得免责。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 注:本站所有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抓取等,如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如有异议可投诉至:Email:133 46734 45@qq.com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