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热播引热议,淮南住房变迁见证时代蝶变

2025-03-17 09:37来源:新房网

  近日,由伊北创作并编剧的电视剧《六姊妹》在央视一套热播,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该剧不仅带火了淮南的拍摄地九龙岗时光小镇,还让淮南的家用品牌、方言以及特色小吃等元素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剧中何家住房的变迁,更是生动地映射出淮南这座城市住房发展的历史轨迹,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在《六姊妹》中,何常胜一家初到淮南时,居住在带小院的红砖瓦房里,十几年间住房条件未曾得到改善。后来,单位集资建房,何家虽有所改善,但仍显局促。随着子女们的成长、婚恋和成家,住房情况也发生了多样的变化。直至住房拆迁,围绕还原房和补偿款的问题,何家六姊妹爆发了冲突,最终在亲情的感召下重归于好。住房问题贯穿全剧,深刻展现了房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心灵的归宿和温暖的港湾。​

  一位曾参与新集煤矿建设的市民分享了自己的住房经历。1990 年,他大学毕业后投身新集煤矿建设,当时新集地处淮南最西边,条件艰苦,他住在四人一间的集体宿舍。1992 年底,随着矿区的发展,单位开始建设职工家属楼。为了能早日分到房子,他和妻子于 1993 年领证,如愿获得了人生的第一套房。尽管当时房子还未建好,但他们像剧中何常胜夫妻一样,满心欢喜地畅想未来家中的布局,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后来,随着工作变动,为了孩子上学,他和妻子先后贷款购买了百花园小区和优山美地小区的房子,见证了住房公积金在购房中的广泛应用。2023 年初,他投身房地产行业,亲身感受到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变迁。​

  据淮南市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齐志勇介绍,早期淮南的住房以砖瓦、木结构为主,多为临时搭建。改革开放前,住房主要靠国家分配,居住条件简陋,供不应求。《六姊妹》中的场景正是当时生活的生动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淮南房地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计划经济时期(80 年代之前),以福利分房为主。因煤而兴的淮南,围绕煤矿形成了分散的布局,居住条件较差,棚户区普遍存在。当时,全国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较低,淮南也不例外。​

  80 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住房制度改革开启,淮南积极响应,取消福利分房,出售公有住房,并建立了公积金制度,支持居民购房。与此同时,田家庵区出现了首批商品房小区,开发主体呈现多样化,土地市场逐渐活跃起来。​

  2000 年之后,淮南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大力推进煤矿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随着山南新区建设的启动,市政府的迁入以及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淮南的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价也有所上涨。如今,淮南城镇住宅人均面积大幅提升,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当下在建在售的项目在配套设施、生态打造和物业管理等方面不断升级,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1300 多年前,杜甫曾发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期盼。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的不懈奋斗,这一美好愿景已逐渐成为现实。从简陋的住房到舒适的居所,从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淮南的住房变迁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展望未来,淮南房地产市场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将继续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页面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无偿服务;不声明或保证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站内所有内容亦不表明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参考和借鉴,购房者在购房时仍需慎重考虑。购房者参考本站信息,进行房屋交易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与本网站无关,当政府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我们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本网站均得免责。本页面所提到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 注:本站所有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抓取等,如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如有异议可投诉至:Email:133 46734 45@qq.com

相关资讯